買股票就是買公司#
買股票買的是什麼?買的是公司的股權還是一張可以在股市中交易的票據?事實上,股票同時具有股權 + 票據的屬性。這兩種屬性,又對應著兩種賺錢的方式。
如果你把股票看作是公司的一部分,即股權,那麼你可以按照出資占總市值的比例,獲得公司每年淨利潤的一部分作為收益;如果你將股票看作交易的媒介,即票據,那麼你可以通過低價從他人手中買入,然後高價賣給另一個人,你的收益來自於接盤俠的高價購買,與公司的經營沒有多大關係。
在股市中,靠這兩種方式都有人賺到錢,但第二種方式要求你去尋找買家,並猜測他是否願意高價購買你的股票。能不能找到不知道,他願不願意買也不知道。俗話說,人心難測,我連女朋友的想法都無法準確猜到,更別說去猜那個想讓他高價買我股票的接盤俠的想法。
那依靠股權怎麼賺錢呢?
我們的收益 =(賣出時的股價 - 買入時的股價) x 持股數量,而股價 = 市盈率 x 每股淨利潤,每股淨利潤 = 公司淨利潤 / 總股本,所以股價 =市盈率 x 公司淨利潤/ 總股本。
買入股票時,我們一定是期望未來股價會上漲。在總股本數量通常保持不變的情況下,要想股價上漲,則決定股價的兩個變量 —— 市盈率和公司淨利潤中至少有一個要增加才行。
先看市盈率。
市盈率還可以用公司當前的市值 / 公司的利潤來計算,比如公司當前市值 100 億,當年的利潤為 2 億元,則市盈率是 50,即投資者認為市值等於 50 倍的利潤。那投資者認為的 50 倍市盈率是否合理呢?有時合理有時不合理,有人認為合理也有人認為不合理。所以,市盈率是市場中所有參與者總體情緒的體現,他們樂觀時認為市盈率越高越好,悲觀時認為越低越好,這種受悲歡交替的情緒左右的市盈率是無法預測的,而在無法預測的事情上付出時間是對生命的浪費。
所以,買入股票後期望通過市盈率上漲來推動股票價格上漲是沒有邏輯支撐的空想,是運氣決定的事情。
那麼,剩下能夠考慮的變量就只剩下公司淨利潤了。
如果你預計公司未來淨利潤,那麼你就可以考慮在合理的價格買入該公司的股票。那麼公司淨利潤能否預測呢?
可以。
能力圈#
假如你是一個打工人,雖然沒有開過公司,但你可以將自己看作公司。你通過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給老闆提供勞務賺取工資,你清楚的知道你每月能賺多少錢、年底有多少獎金,也能大概估算一年能消費多少,因此你是可以較為準確的算出你每年能存在多少錢,你存下的錢就是你的淨利潤。
為什麼你能算出自己一年的淨利潤呢?因為你懂自己,了解自己每年的收入和支出,知道自己靠什麼賺取金錢。
對於公司淨利潤的預測也同理。只要你能看懂公司的靠什麼產品和服務賺錢以及獨特的競爭力是什麼就行。這比預測其他人的情緒有邏輯支撐的多,而有邏輯支撐的事情一定可以通過培養某些能力讓它變得可複製可操作,讓原本複雜的事情變得簡單。
這裡涉及一個關鍵詞:能力。強調你需要具備看懂公司的能力。
另外,你還要知道能力的邊界在哪裡。你有看懂消費行業的能力,那你是否具備看懂科技行業的能力呢?不一定。
股市中上市的公司千千萬,我們是不是都要看懂他們呢?沒必要,也不可能。我們的精力和能力有限,能做到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即可。
這就涉及到價值投資的另一個核心理念了:能力圈 (circle of competence)。你真正懂的領域,一個與你的技能和專業匹配的領域。
但是,要注意區分懂和認為自己懂,這是你未來收益的保障。巴菲特曾說,能力圈的大小不重要,知道它的邊界很重要。即你要明白你到底了解什麼,千萬不能過度自信的把錢投資到一個你自認為了解的領域。
Know your circle of competence, and stick within it. The size of that circle is not very important; knowing its boundaries, however, is vital—— 巴菲特
堅守並深耕能力圈,有什麼好處呢?可以讓你具備一些信息不對稱的優勢,比如你可以依據對公司商業模式和獨特競爭力的理解,預測它未來幾年的利潤。能力圈本身的限制也讓你減少了可買股票的選擇,從而減少做出糟糕的投資決策的可能性。
比如,比爾・蓋茨是巴菲特多年的好朋友,但巴菲特從未買過微軟的股票,因為他無法確定幾十年後微軟能否繼續賺錢,換句話說微軟在他的能力圈之外。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也巴菲特的朋友,但他也沒有投資過亞馬遜。這是巴菲特堅守能力圈原則的體現,也是真的做到知行合一的體現。
安全邊際#
當你發現一家商業模式優秀並且擁有某種獨特競爭力的企業,比如茅台和騰訊,你是不是要立刻買入呢?當然不是,就像買東西一樣,不吃虧是底線,物美價廉很好,能佔點便宜最好,所以要是股價太高,也不應該買。
你如果知道西瓜值 5 元一斤,要是有個傻瓜賣 2.5 元一斤,買嗎?肯定買。
但是,如果是買股票呢?按照買股票就是買能力圈範圍內的公司的理念,如何知道公司值多少錢呢?
在你看懂公司後,可以用自由現金流折現法計算企業內在價值,該方法在我將在下一篇文章中進行詳細解釋。現在我們就假設你能大概算出公司值多少錢,即公司的內在價值是多少。
如果某只股票的內在價值為每股 5 元,有個瘋子打算以 2.5 元每股賣給你,買嗎?你肯定買。而這 5-2.5=2.5 元的價差通常被叫做安全邊際 (Margin of Safety)—— 資產內在價值與你買入時資產價格之差。
不要小看安全邊際,它是價值投資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保證你持續賺錢的法寶,因為買高了是會造成永久虧損的
除了出於 “佔便宜” 的原因外,還有那些原因導致我們買入股票時必須考慮安全邊際呢?
結合之前講的內容,投資是用現金買能力圈內的股票,但是人總有犯錯的時候,而且資本市場中也常常發生難以預料的災難。此時,安全邊際的作用就是保證你在看錯公司、高估企業利潤以及遇到經濟危機或者出現黑天鵝時,儘量不虧損或者少虧損。
另外,考慮安全邊際後,買入價格會相對內在價值會有較大的折扣,即你買入的價格一定是合理的或者較低的。在逐利天性的推動下,資本會流入盈利能力強的資產(還記得你買入的是利潤會增長的公司的股票嗎?),並將資產的價格推高,填平你買入價和內在價值之間的差額,並有很大可能將股拉升到讓你害怕的地步。而你要做的就是在股票高估時賣出,獲取較高的收益,所以,安全邊際也是超額收益的來源。
你或許會問?股市裡真會有價格低於內在價值的股票存在嗎?為什麼會有人願意低價賣給你,這不是傻子行為嗎?
在水果店和菜市場可能沒有,在買賣股票的市場還真的有,而且隨時發生。這就涉及到價值投資的一個重要假設了:市場先生。賣菜的阿姨不會虧本賣給你,但是市場先生會。
市場先生#
設想你在與一個叫市場先生的人進行股票交易,每天市場先生一定會提出一個他樂意購買你的股票或將他的股票賣給你的價格。
市場先生的情緒很不穩定,因此,在有些日子市場先生很快活,只看到眼前美好的日子,這時市場先生就會報出很高的價格,其他日子,市場先生卻相當懊喪只看到眼前的困難,報出的價格很低。
另外市場先生還有一個可愛的特點,他不介意被人冷落,如果市場先生所說的話被人忽略了,他明天還會回來同時提出他的新報價。
市場先生對我們有用的是他口袋中的報價,而不是他的智慧,如果市場先生看起來不太正常你就可以忽視他或者利用他這個弱點。但是如果你完全被他控制後果將不堪設想。
這是價值投資祖師爺本傑明・格雷厄姆在《聰明的投資者》(1949) 中提到的一個關於市場先生的寓言。市場先生是無時無刻都想跟你做交易,想買你手中的股票和賣給你股票的人,是股票交易軟體背後那個最終跟你發生交易的人,他們不是具體的張三李四,而是烏合之眾。
市場先生是個瘋子,他們的行為無法預測,無法跟隨,只能在極端情況下加以利用。由烏合之眾組成的市場先生將人類的貪婪和恐懼體現的淋漓盡致,他們的情緒在過度的樂觀和極度的悲觀之間搖擺。
當他心情很好時,會用高價搶購你手中的股票,如果他的報價遠高於股票的內在價值時,你可以考慮賣給他,狠狠地賺上一筆;當他心情糟糕時,會以低價向你拋售他手中的股票,如果他的報價低於股票的內在價值,能夠形成足夠的安全邊際時,你可以欣然買下,狠狠地佔一下他的便宜。
那在上述極端情況之外呢?屏蔽他的報價,將注意力放在你買入的公司上,如同籃球比賽精彩的是賽場上球員的表現,而不是記分牌上分數的變化。
如果你還不知道市場先生是誰,那當你受股價波動而心亂如麻,不關注你股票背後公司的發展情況,處於間歇性的狂喜和痛苦之中時,打開手機前置攝像頭你就能看到市場先生的真面目了。
總結#
- 買股票就是買公司
- 買你能力圈內的公司
- 考慮安全邊際後,以一定的折扣買入能力圈內的公司
- 由於市場先生的癲狂,讓你有機會以一定的安全邊際買入能力圈內的公司,在市場先生極端報價之外的,你應該專注於公司本身,而不是 K 線上跳動的報價
關注我的 twitter 吧:
https://twitter.com/onecellinglamp
參考文獻#
- 唐朝。價值投資實戰。中國經濟出版社,2019.
- 看得懂與看不懂
- Circle of competence - Wikipedia
- 如何用生動的例子來解釋「安全邊際」? - 知乎